问题: 古代考试的准考证问题
古时的人没有照片,他们考试是否有准考证?怎样防止他人代考?
解答:
与现在几乎所有的考试一样,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,古代读书人也必须通过一个报考程序。自唐代开始,科举考试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,既不需要达官贵人的推荐,也不需要考查读书人的门第高低,考生只要拿着能证明自己身份的材料前往籍贯所在地的州、县官府报考,即所谓的“投牒自进”。这里所谓的“牒”就是身份证明材料,主要包括籍贯、父祖姓名、本人年龄、相貌等。当然,科举制度允许读书人自由报考,并不是没有任何限制,无条件地允许读书人报考,也对考生报考做出一些的限制性规定:
首先,对考生的身世有较为明确的要求,唐代规定工商业者、州县衙门的役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。宋代则有条件地允许有才华的工商业者、“杂类”人等报考。由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人都被视为是有才华的,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限制是基本上不存在的。明清规定娼(妓女)、优(演员)、隶(官府中的役人)、皂(军队中役人)的子弟都属于出身不清白者,他们的子弟必须在三代以后才能报考。这些对于身份的要求也是从科举考试选拔文官的实际出发的。一方面,由于读书人一旦及第便可以光耀门楣,其具体表现秀才家的大门可以比普通人家的高三寸,在多数朝代还立即将其祖宗三代公之于众,如果身家不够清白,不但会让读书人自己感到难堪,而且也会影响科举制度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;另一方面,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大多数要成为掌管一方的官员,他们不仅要负责处理政务,还要负责各种案件的审理,即担任法官,如果出身方面有污点,在以后处理公务时就难以威镇民庶。按照科举考试的规定,出身不清白的人参加科举考试,是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,应受到严厉惩罚的。
其次,要求考生必须回原籍报考。自宋代开始,为协调各地应举读书者的比例,便于考察他们的出身及道德品质,一般要求考生在籍贯所在地报考。但由于各地文化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,府州解试或童试、乡试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不尽相同,有些考生为能到竞争相对较小的、录取率较高的地区应试,就冒充这些地区的籍贯,称为“冒籍”。这种情况在我们现在的高考中仍然存在,人口较多、高校相对较少省份的考生,往往利用各种途径向文化相对落后,或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迁移,目的是避免本地区的激烈竞争,以便能够考上更加理想的高校,我们现在称之为“高考移民”。冒籍向来是科举考试纪律严惩的对象,一旦发现考生冒籍,即终身不许再应试,而且当地的官学教师和结保的读书人也要一同治罪。
最后,要求结保证明。现在大多数考试报考时,需要照数码照相,以避免代考行为的发生。而且现在信息十分发达,考生的档案资料都可以通过已经建立的文字档案或数据库来查询。但在在科技尚不发达的古代社会,对考生的外貌只能以文字描述一些基本特征,主要包括身材的高矮,面色和有无胡须等等,其他身份材料则基本上靠考生的自觉填写和地方官学的审查,因此结保证明就十分必要了。一般来说,结保有两种形式:一种是考生互相担保,五个同时参加考试的考生互相担保,也称为“五童结”;另一种形式是由官学的廪膳生来充当证明人,并在结保证明,即“结状”上签字,称之为“认保”或者“派保”。这样,考生在报考和考试中有任何舞弊行为,结保者、认保或者派保的廪膳生都要受到牵连,轻则收到降等的处分,重则会有牢狱之灾。
此外,历代科举都规定,品行不端,有犯罪前科,处于服丧期间的读书人,以及女性都没有报考资格。应当说,这些规定虽然与允许考生自由报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,但这些限制性规定不会从根本上否定科举报考的自由性,因为这些限制性规定所涉及的考生人数十分有限,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仍能自由报考。
版权及免责声明
1、欢迎转载本网原创文章,转载敬请注明出处:侨谊留学(www.goesnet.org);
2、本网转载媒体稿件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,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,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;
3、在本网博客/论坛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